【影响】明孝陵——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发布时间: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5年。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钟山风景名胜区内,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方米,是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陵园规模宏大,格局严谨。孝陵建筑自下马坊至宝城,纵深2.62公里,陵寝主体建筑当年建有红墙围绕,长2.25公里。
1961年3月,明孝陵被公布为首批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3年7月,明孝陵及明功臣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2006年12月,又被列为首批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南京明孝陵首创了封土及宝城前面建筑方城和明楼的布局格式。大金门碑亭享殿方城等大型建筑大多使用石构须弥座作为基座,显得质朴庄重,而大型建筑的顶部则根据自身在陵寝的主次位置予以不同形制,并覆盖了各异的琉璃构件,显示出不一般的皇家气派。
明孝陵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为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这些建筑安置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建筑与地形地势的完美结合。建筑气势雄伟,工艺精湛,整体布局张弛有度,高潮迭起,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
它改变了唐宋帝陵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宫制度和十字轴线的陵墓布局,首次按皇宫布局建立前朝后寝三进落制,开创了陵寝建筑面呈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明孝陵浓厚的历史气息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都在向世界展示着明清皇家第一陵的风范,红墙黄瓦便是皇权的象征,这里的古城墙见证着南京城历史的变迁。
明孝陵首开了第一代皇帝陵寝的神道,作为后世子孙陵寝用神道的制度,代表了明初建筑的最高成就,它的最大特点是建筑与地形地势的完美结合。明孝陵影响了明清皇陵的形制,并一直规范着此后明清两朝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设规制。可以说孝陵代表了明初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是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
明孝陵古建筑蕴含的文化理念和精湛技艺,无论是建筑的开间台基斗拱的设计,还是彩画屋顶山墙神兽形象的选择,每一个细节都隐藏着特别的寓意和学问,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让人敬佩。
第27届世界遗大会上,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名录,其边的明功臣墓,常遇春墓仇成墓吴良墓吴桢墓及李文忠墓等5座功臣墓也同时被划入世界遗保护范围。
明孝陵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有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
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
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过棂星门折向北,便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这条正对独龙阜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陵寝建筑都是按轴线配制,体现了传统建筑的风格。
明孝陵作为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具有完整的地上地下建筑体系,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建筑华美,工艺精细,体现了封建社会最高的丧葬制度。在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古建家园古建古建世界,我们不仅仅只做古建筑!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上一篇:【职业】那个免费而功能强大的建站系统 该如何选择?——与你分享排解困扰的智慧 下一篇:【分析】脱发吃什么?最适合脱发人的饮食秘籍,这样吃头发最浓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