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文青岛百年关址百年事——探访青岛海关博物馆,再现海关前尘往事
发布时间:
文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图青岛海关博物馆提供
千年历史长河,孕育着灿烂的古文明,而青岛的大地上则绽放出灿烂的海洋文化。
一艘承载着百年岁月的航船,矗立在大港南,它见证了海关的沧桑,见证了城市的变迁。时光流传,人们进进出出,走过百年风华,迎全新的面貌。踏进青岛海关博物馆,聆听讲解员张赟琛的介绍,精致的设计图纸,珍贵的海关藏品,泛黄的照片档案,向游客展示着海关的历程,有过屈辱,有过繁荣,也有蜕变。
一段历程
胶海关建置始末
太路19号,天后宫,历经550余年的风雨洗礼,宠辱不惊,看潮起潮落,见证城市兴衰。
那是1898年的8月,内银杏树枝繁叶茂。天后宫里,照例香火缭绕。然而,侵略者的铁蹄声,让围青岛村的百姓胆战心惊。就在一年前,德借口巨野教案,以操练为名,从栈桥登陆,强行侵占胶州湾,并于1898年3月,与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
天后宫西南侧的四栋房前,原是海关青岛分关码头,3月15日,一个叫阿理文的德人从宜昌海关调任青岛,借用常关旧址办公居住,筹备建立胶海关。
此时,青岛的设关源流已经跨越了千年。
时间回溯到清咸丰七年1857年,灵山卫一带,三件文物的出土震惊了人。它们是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别是子禾子釜陈纯釜左关,同时,它们还有一个举世闻名的名字齐三器,也叫左关三量,是战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齐量器。
左关是齐长城临海的关隘,左关三量的出土,证明当时的关卡不仅有军事功能,也有经济作用,张赟琛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它们是当时征收关赋田税的标准器量范具。
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时期,齐鲁大地就有了关卡征税的历史。
山沿海,自古以贸易昌盛,海陆交通发达,各诸侯之间设立了许多关卡,征收通关商税。方海上丝绸之路,便是最好的证明。
公元623年,唐高祖李渊一声令下,在胶州设立了板桥镇。房屋拔地而起,街道星罗棋布。第二年,口岸上出现了操着一口新罗话和日本话的使臣僧人客商和留学生。1088年,宋辽对峙,胶半岛北侧的莱州登州通商遭到遏制,板桥镇的地位迅速上升,在密州知州范锷的建议下,板桥镇设立了北方唯一的市舶司。不难想象,作为海上对外贸易的重要港湾,作为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唯一大口岸,板桥镇的地位不亚于现在的青岛港。
海禁一度熄灭了港口的喧嚣。明朝万历年间,即墨知县许铤上奏朝廷,获准开放青岛口女姑口金家口等海口,海运贸易重新恢复活力。
1859年,时任山巡抚同时又是著名诗人的崇,接到了咸丰皇帝的敕令派人视察登州莱州和青岛各处海口。也就是在这一年,山沿海设立了6处厘税局,其青岛地区有塔埠头金家口两局,另在青岛口女姑口设立分局。
两年后的1861年,烟台正式开埠,并于次年3月,建成海关监督衙门,俗称常关。1865年,海关监督衙门在青岛地区的青岛口塔埠头金家口先后设立常关分关,在灵山卫女姑口沧口沙子口登窑口和薛家岛等地设常关分卡。这是青岛地区设立海关机构的开始。
清朝时期,青岛口进一步发展,直到1891年6月14日,清内阁颁发上谕,批准青岛设防,是为青岛建置之始。只是,1897年11月14日,青岛海面上的军舰强行登陆,打乱了青岛口岸的发展节奏。
一个人
阿理文与胶海关
兰山路不长,只有400多米。除霍佐勒路皇族街姬路町等洋名之外,它也被称作洋行街。1922年政府收回青岛以后,改名兰山路。
暑假期间,火车站客流较多,游人穿梭于兰山路上,行色匆匆。就在栈桥正对的山路和兰山路路口西北角,曾经有一栋海关大楼,激活了边乃至整个自由港的贸易活动。这里是胶海关的第二个办公地点,也是阿理文在青岛的建筑设计代表作之一。
阿理文,原名斯特·奥尔默,1847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希尔德斯海姆的一个村庄,他的父亲是个餐馆老板。阿理文童年时就对海事颇有兴趣,结束学业后便成为了一名商船海员。令阿理文没有想到的是,一次海难让他与一个陌生的方度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在一次航行,阿理文所乘的船只在南方海遇难,他紧紧地抓住一块木板,被海浪冲到了岸边,幸运地活了下。在,他开始以摄影为生,学会了汉语,还取了一个名字阿理文。
1868年5月,正当海关快速发展的时候,21岁的阿理文进入了厦门海关,成为一名外班洋员。两年后调到上海的江海关工作期间,他撰写的一篇有关鸦片交易的论文,受到总税司英人罗伯特·赫德的赏识,并于1872年8月将他调入位于北京的海关总税司署,成为了赫德的秘书,张赟琛说,阿理文很快表现出了出众的学力和工作能力,深得总税司的信任和重用,他设计的稽核账目方案在全推行,被认为是海关稽查的开创者和公认的海关专家,并于1872年和1877年两次陪同赫德出巡视察。1877年,被赫德评价为优秀的助手的阿理文被升为税司,开始在广州北海澳门福州宜昌等地任职。
德侵占青岛后,提出条件,要选派德人担任海关税司。阿理文成为了不二人选。
1899年4月17日,阿理文主持草拟的青岛设关征税办法,由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德驻华公使海靖正式会订。是年7月1日,历史上第一个租借地海关胶海关正式对外办公。首任税司阿理文同时兼任大清胶州邮局邮政司,负责租借地与内地的邮政往。
1905年底,在阿理文的倡导和推动下,胶澳租借地进行了从自由港到保税区的关税制度改革,贸易因此更加繁荣,不久青岛口岸的关税收入和进出口总值超过烟台,成为名副其实的山最大贸易口岸。
张赟琛说,阿理文在工作了50年,除了在海关任职,他还是摄影师和建筑设计师,1873年左右,阿理文在北京拍摄了一组圆明园遗址的照片,今天被认为是关于圆明园最早也是最有价值的一组照片;1878年,在海关总税司赫德授权下,他设计建造了北京的海关总税司署办公楼。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学者考证鱼山南麓的税司公馆和兰山路的海关大楼,都出自于他之手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税司公馆的基石上,还铭刻着陟彼高冈,至于南海。筑室于兹,宜其遐福,四句诗文出自诗经,这在青岛的德建筑里是唯一的。
兰山路胶海关办公大楼于1901年8月正式建成使用,该楼也是胶澳租借地内最早建成的公建筑之一。内西侧在建有两座样式统一带有廊式拱窗的公寓楼,于1902年完工。在关址对面的兰山路南侧,还建设有8间坡顶房作为验货仓库。
阿理文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座胶海关办公大楼里,还创建了租借地第一座博物馆,展示各类进出口样品以及他的瓷器收藏。归时他将大量藏品运回德。这些文物,至今仍是希尔德斯海姆罗马博物馆的重要展品,张赟琛说,1927年1月1日,阿理文在家乡希尔德斯海姆去世,享年80岁。在他的墓碑上,用文铭刻了尽瘁华四个大字。
一栋楼
见证城市沧桑
新疆路16号,胶澳海关旧址,今日的青岛海关博物馆,因疫情原因未对外开放。拾级而上,正门上悬挂的胶海关三个大字,带给人扑面而的厚重感。
建筑采用的是航船的造型,从空看比较明显,设计非常巧妙,张赟琛介绍说,大楼由德建筑师汉斯·费特考设计,俯瞰如船,寓意乘风破浪,如今由于高架桥的建设,建筑占地缩,但还是能够看出原的造型。
走进大厅,从胶海关报关厅复原的场景,可以沉浸式感受到德占日占民政府和华人民和成立后不同历史时期报关的人物和流程,与他们擦肩,仿佛听到不同语言的讨论和交流。火车汽笛声由远及,窗外一列火车疾驰而过,另一侧蒸汽货轮缓缓开动,惊得海鸥划过水面振翅起飞,这是我们用现代化科技手段重现的当年办公楼窗外的历史风貌,一面是铁路,一面是大港。
尽管围的环境发生了改变,这艘巨轮仍然停泊在港口,未能与风浪搏击,却能尽显百年风流。
万梯航此淹留,大风犹自说齐州。西良港知多少,应数青邱第一筹。安溪生的诗句证明了青岛港口贸易的蓬勃发展。
随着1904年胶济铁路的通车和港大港的相继建成,胶海关业量人员和内设机构得到较快发展,兴建新的办公楼计划被随之提上日程。阿理文呈请总税司批准,在大港正式开建新办公楼。新址选定在大港沿路端的一块面积0.8公顷的土地,西两侧是大港码头的主出入口,可以有效监管进出大港免税区的货物,同时毗邻胶济铁路和大港火车站,方便货物通关运输。1913年12月,造价约为18万金马克的海关大楼主体完工。与主楼同时完工的,还有西两座统一设计的配楼,它们分别把守大港两侧通道,承担着货物出入免税区的查验功能。
1914年4月1日,盛大的胶海关迁址仪式举办,德胶澳总督麦尔瓦德克曾任驻德公使的晚清遗老吕海寰都出席了迁址典礼。然而,仅仅8个月后的12月1日,日军就利用日德战争的胜利,侵占了胶海关大楼,驱逐了德籍税司威礼士。这座办公楼,也成为德人最后完成的公建筑之一。1915年8月6日,通过签订恢复青岛海关协定,强行夺取了德在胶州湾租借地一切海关特权。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在山的特权。消息传到,举哗然。五四运动还我青岛的呼声,响彻全世界。
终于,1922年,根据华盛顿会议,日本将胶州湾交还,根据解决山悬案条约规定青岛海关应即完全为海关之一部分,胶海关从此摆脱租借地海关性质。
然而,日本侵略者卷土重。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1月,日军再次占领青岛,强行接管胶海关。
抗日战争,浴血奋战,终于迎了胜利。1945年10月25日,日军投降仪式在汇泉广场举行。这座曾经的跑马场于1903年设计而成,可供竞技娱乐博彩等功能于一身的赛马运动一时热闹非凡。青岛的赛马道为不规则的椭圆形,分为内外两个跑道,而跑道外设半人高的木制护栏,就是由阿理文设计的。
阿理文的继任者被日本人赶出青岛,日本人又在跑马场灰溜溜地离开青岛,这就是侵略者的结局。
青岛同胞,我们是人民解放军刚接管的改名为青岛市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音今天是6月2日,青岛解放第一天1949年6月2日晚8点,一声清脆的呼号,随着无线电波,划破硝烟未尽的夜空。
青岛解放了!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军代表张学礼带队接收胶海关,随后对旧海关机构和制度进行了根本性改造。山全境解放后,山解放区海关往北到满洲里西达新疆南至海南岛的全各地培养输送大量海关干部,被誉为新海关干部的摇篮。
一种变迁
万象更新,激流勇进
西陵峡二路2号,是青岛海关业技术大楼,它以蓝色的身躯眺望大海,成为沿海的现代化标志性建筑之一,独特的造型设计荣获了建筑工程鲁班奖。大楼建成于1994年12月28日,1995年1月8日,青岛海关搬入新大楼办公。
新楼代表着新生,一如当年青岛解放。
1950年2月,胶海关更名为华人民和青岛海关,由人民掌管的新海关由此揭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在青岛海关博物馆,陈列着一张极其珍贵的任命书,是1950年9月1日由人民政府政颁布的青岛海关首任关长任命书。任命书内容全文为兹任命毕可敬为人民政府海关总署青岛海关关长,特此通知,总理。
1951年,青岛海关开始管理全省海关
西陵峡二路的新楼建成投入使用后,新疆路16号的老楼作为青岛海关调查局缉私局及青岛大港海关办公楼使用。随着时间的推进,老楼经历多次维修改造,但整个建筑的外部形制保存较好,所以在2006年被家文物局公布为第六批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期被归入第四批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德建筑群之。
10年后的2016年,老楼的海关工作宣告结束,但它没有退休,而是作为青岛海关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开放。
博物馆分为两个展区胶海关专题展区和山地区海关历史展区。老照片老档案分别诉说着胶澳地区与齐鲁地区海关发展的沧桑历程。每一个段落背后,都有先辈们的不懈努力。
踩着古朴的石阶,登上二楼,仿佛踏入了另一个时空,山地区海关历史展区,有往事千年风云变幻峥嵘岁月万象更新激流勇进五个单元,它们以历史沿革为脉络,用图文和文物讲述,踩在木地板上,老楼发出阵阵回响,是历史与现实的碰撞。
傍于海港,以港兴城。
青岛开埠逾百年,港口仍在蓬勃发展。青岛海关,仍在践行着自己的职责,拓展海上业,打击海上走私等。
在博物馆展板的最后,书写的一段话令人感触颇深悠久厚重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作为源流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发祥与进化,镌刻着古今往海关风云变迁的历史印痕。纵观代以华民族自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逐步向现代化转型的艰难探索之路,人民反对外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从未停止过。这一切荣辱兴衰成败得失,皆已内化为不可或缺的历史底蕴,成为一代代青岛海关人汲取不尽的文化养分。
老楼百年,海关的历史不止百年,未,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文化山,海纳百川,作为海滨城市,青岛的海洋文化丰富厚重,跨越千年,经久不衰
上一篇:【解读】石家庄瓷砖美缝能用多久不坏 下一篇:【创新】福建省水利厅原厅长陈国樑编著共饮一江水书籍被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